理事专访
首页 > 理事专访 > 吴昊:中俄友谊无穷碧我的祖国别样红——从中俄建交70周年看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吴昊:中俄友谊无穷碧我的祖国别样红——从中俄建交70周年看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夜幕下,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大剧院华灯闪烁、流光溢彩,处处荡漾着节日的气氛。“70年前,毛泽东主席首次访问苏联,两国领导人正是在这里拉开了中苏友好的历史序幕。今天,我们又一次在莫斯科大剧院欢聚一堂,隆重庆祝两国建交70周年,共同迎来中俄关系又一个历史性时刻。”习近平主席稳健热情的开篇讲话,在全场不时爆发的阵阵掌声中飘向红场,飞上蓝天。这是2019年6月5日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的庆祝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的一幕。聆听中俄两国元首的致辞,使坐在池座参加盛会的我,思绪如当晚文艺演出的序曲俄罗斯民歌《沿着宽阔的街道》的旋律,欢快地穿越时间和空间,历史和现实……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时,苏联驻中国总领事齐赫文斯基就在开国大典现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给齐赫文斯基正式致函,通告新中国希望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意愿。就在第二天,即10月2日,齐赫文斯基就向周恩来递交了苏联政府确认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复电。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中苏关系的“蜜月期”。上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的寒流逐渐被“回暖之风”所取代,并于1989年实现了双边关系的完全正常化。1991年,苏联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俄罗斯联邦是苏联的继承国,两国继续发展双边合作;1992年,双方确认彼此是友好国家;1994年,决定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可以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是我1999年来莫斯科攻读博士学位的大背景,也使我有幸成为中俄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2001年6月,“北京文化节”在莫斯科举行。正在撰写博士论文的我,抽出时间,忙前忙后,为活动的顺利举办尽个人的绵薄之力。至今,我在莫斯科机杨贵宾室采访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并观看代表团演出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两个小时的“文化节”开幕式高潮迭起,是当年我国文艺团体境外演出史上规模最大、艺术门类最齐全的一次,音乐厅内掌声不断。第一次出席中俄盛大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我,情不自禁随着歌声哼唱:“五星红旗,我为你欢呼;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7月,北京市奥申委来莫斯科申办2008年奥运会,我自然义不容辞地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13日晚,经过两轮投票,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胜出的那一刻,知道为防“万一”而准备了两套方案的我,不禁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当晚,在中国驻俄大使馆举行的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招待会上,我与一位俄奥委会官员举杯相庆,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身份感谢俄方友好人士对祖国申奥的大力支持。随着两国关系的不继升温,2006年和2007年中俄互办“国家年”,2009年和2010年互办“语言年”。两国关系渐入佳境,又成了我博士毕业后留在莫斯科创业的大背景。不过,作为这些活动的亲历者,我对中俄双边关系总有一丝“政热经不热、上热下不热”的感觉。

2013年,这种情况开始发生质的变化。3月,刚刚就任中国国家主席的习近平首次出访就选择了俄罗斯,开启了中俄务实合作的新阶段。2014年和2015年“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2016年和2017年“媒体交流年”等活动的成功举办,为两国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和民心相通增添了新活力。而去年和今年的“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进一步丰富了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带动了民间地方交往的热情和频率。就在去年,两国双边贸易额达到1070.6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近十年来,中俄友谊犹如“接天连叶无穷碧”,我们住俄侨胞感受最直接的是中国文化热在俄罗斯的兴起与蔓延,是俄罗斯民众对华侨华人和中国游客的尊重和友善。最近几年,包括去年我在“东方经济论坛”分论坛、当天上午在“中俄全球治理圆桌论坛”等多个场合的发言,都得到了中俄与会者的热情掌声。我知道,这些掌声不是因为自己的发言有多么精彩,而是因为我身后有生机勃发、盛况空前的伟大祖国。中俄两国务实合作取得的新突破,惠及了两国人民,侨胞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今年年初,中国驻俄罗斯前任大使李辉给我会发来的“我们将继续努力做好服务工作,为贵会发展和壮大助一臂之力”的贺函,被在俄侨胞传为佳话;而8月21日履新不久的现任大使张汉晖亲临我们主办的“欧洲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并寄语侨胞“携手同行,共同努力,为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做出积极贡献”,给大家打气加油;这些都是彰显外交为民的注解之一,也是我们在俄华侨华人的底气之由来。

舞台上俄罗斯歌唱家演唱的《路漫漫》,把我的思绪引向刚刚在大剧院门口再遇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库利科娃女士的情景。这位多次参加我方组织的相关活动的长者,热情地拉着我的手,盛赞我们5月31日举办的《回顾与展望:新时代的中俄关系》论坛富有成效、好评如潮。我想,这位长期致力于俄中友谊事业的年逾八旬的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的由衷称赞,也是以我的祖国和俄中友谊的最佳现状为基调的。

回顾过去,我时常会拿中俄两国在不同时期的国情和双边关系进行比较。在这个比较中,我发现有一条明显的主线,那就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中俄关系从历史走来,披荆斩棘。应该说,没有从1949年国内生产总值123亿美元到去年13.6万亿的飞跃,没有“一带一路”倡议的切实可行和广阔前景,没有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大国胸怀和风范,就没有中俄关系今天的高水平运行。每一次受邀回国,不管是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国庆60周年观礼、“九三”阅兵,还是列席各级政协会议、参加研习班等,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展望未来,只要我们自尊而不自大、自强而不自满,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勇往直前,我相信,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那一天必将到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那一天必将到来,新时代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一定会与时俱进、水涨船高!

一曲欢快的《卡林卡》把我从遐想中拉回到莫斯科大剧院的演唱现场。大家全体起立,掌声再度响起,送给两国艺术家,更献给两国元首。我回头仰望离自己直线距离不过十米的习主席,感觉此时此刻的我离祖国的距离是那么的近。他刚刚的话语又回响在耳边:“下一步,我们要在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媒体、青年等领域举办更多人民广泛参与、喜闻乐见的活动,鼓励两国社会各界、各地方加强交流互鉴,促进理念沟通、文化融通、民心相通,共同传递中俄世代友好的接力棒。”是呀,“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人民追梦、圆梦的新长征才刚刚开始,只要每一位海内外中华儿女都当好这条路上的接棒人和传棒人,我的祖国一定会走向“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俄罗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