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要求深化“双碳”重大问题研究,形成可操作的政策举措。经过调研,结合香港实际,建议在港设立亚洲“碳交易中心”。着力发展绿色金融,通过与广东深度合作,建立起粤港澳大湾区碳经济体系,助力解决国家‘双碳’问题。
目前全球碳市场分为监管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两种。自愿碳市场交易的对象是“碳普惠”,是通过劳动力生成的减排项目,申报“碳账本”形成的。该市场的碳证全球流通,现有四大“碳账本”,一个在欧洲瑞士、三个在美国,覆盖97%“碳普惠”的发行。
“碳普惠”是一个大市场,香港发展碳普惠券商、碳普惠投资,将给香港带来新资产发展机遇。通过大数据建立低碳企业项目数据库与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金融单位与相关企业、项目的精准对接,能更好推进普惠金融、数字金融与绿色低碳金融的连结与耦合。
鉴于全球碳市场情况,在香港建立亚洲“碳账本”及“碳交易中心”,利用香港国际化优势,设定“碳账本”标准,利用现有债券通和沪深港通等渠道,把投资者带进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可以更好服务国家“碳中和”目标。在港建立“碳账本”“碳交易中心”,建立健全大湾区碳经济体系是完全可能的。一是,香港、大湾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深化与国外接轨有利于发展绿色金融。二是,中国是全球碳排放数量最大国家,碳市场份额可观。三是,“碳账本”推动技术发展,特别是信息化技术、遥感卫星技术和互联网方面。四是,现在“碳普惠”通过美元结算,如未来中国是买家,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是卖家,通过中国版数字货币项目(DCEP)结算“碳普惠”的生成,以DCEP结算完成碳证交易,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此外,粤港两地金融监管机构还可进一步探讨具体举措,推进大湾区金融深度合作。(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